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效率(3 / 3)
早期的软件工程项目实施中,很难用设计文档对程序员进行编码编写加以约束,只要能够完成分解需求,程序员们爱怎么写代码都可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样就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软件设计风格不统一;可读性不连贯;代码风格、结构不规范;甚至连注释的写法都各整各的,主打一个乱七八糟。
以前只要软件工程组一句“太忙”,这部分工作就是监督组的事儿,周至再气也没有办法。
好在将心比心,至少目前胡立冬和安春佳的两个小组也开始渐渐养成周至要求的风格,胡天宇那个组差点,但是总体也在进步。
这事儿相当的重要,因为说到底,一切都是为了效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数据库的访问方式,各个程序员都有各人的习惯,为了提升个人效率,大多数程序员都会写自己的访问接口,设定自己的参数,用于自己访问数据。
但是这样的人多了,系统的数据库访问接口就乱了,出了BUG都不知道是谁的接口出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专门的程序员,负责编写一个大家都觉得不错的数据库访问接口出来,所有的程序员访问数据库,都统一使用这一个接口。
这样就把其他人编写接口的时间节约了出来,提高了效率;
出了BUG也立刻就能知道是哪个程序出了问题,还是提高了效率;
接口工程师对这个程序能够专精,所有有关数据访问的问题都归他处理,很快就会积累出丰富的相关经验,再来解决问题就能够轻车熟路,还是提高了效率。
这就是工程的“模块化”,每一个小模块,在工程里就称作一个“对象”,将编程分拆为面向对象编程后,一切同质化的工作,在一个系统当中理论上只需要开发一次,大量的冗余性工作完全不再有必要,依旧是提高了效率。
这里提高一点,那里提高一点,综合起来那就不得了,再加上一个好的工程管理软件,就能够加快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项目进速,降低百分之四十以上的项目成本,提高百分之七十五的协作效率。
老美当年的曼哈顿工程,就是靠这套先进的模式,在研发上很快就超过了本来先行了几年的德国,最终给小日子种下了两颗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