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番外篇百慕大三角旧闻录(求推荐票~)(1 / 5)
公元152年,哥伦布率领的远洋船队第四次远航美洲。
船队在靠近百慕大时,海面上突然刮起狂风,船只好像航行在峡谷之间,几乎看不见天日。
有丰富航海经验的哥伦布急令船队掉转航向,向佛罗里达海岸靠去,以避开这股凶猛的暴风。
令哥伦布感到惊奇的是,此时船上所有的导航仪器全部失灵,舵手和水手们晕头转向,无法辨清方向。还算他们运气好,最终船队歪歪扭扭地从波峰浪谷间摆脱了危险。
事后检查,船上的磁罗盘的指针方向已从正北方往西北偏离了36°。
心有余悸的哥伦布在写给国王的信中记述了这次危险的经历。
信中,哥伦布如此描述这次惊心动魄的航海历险:“当时,浪涛翻卷,一连八九天,我的两只眼睛看不见太阳和星辰……我这辈子看见过各种风暴,但是却从来没有遇到过时间这么长、这么狂烈的风暴!”
由于哥伦布的经历至少还属于那些尚可解释的遭遇,因此在当时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公元184年,一艘由法国起航的船只“罗莎里”号,运载大批香水和葡萄酒,行驶到古巴附近失去联络。
数星期后,海军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内发现了“罗莎里”号,船只没有任何的损坏痕迹,船上空无一人,所有船员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但是货舱里的货物均完整无缺,而且水果仍很新鲜。
可是,为什么船上的水手都失踪了,没有人能够解答,船上唯一幸存的生物就是一只饿得半死的金丝雀,到底船上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此后魔鬼三角的名声彻底打响,延生出了各种谣言杂论,并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
来自14个国家的28位海洋学专家于26年4月份在百慕大三角海域进行了为期2天的考察,将生活在海面到海底48公里深处的浮游生物“一网打尽”。在捕获的数千种生物中,科学家已经对5种进行了分门别类,并对其中22多种的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至少有2种浮游生物是第一次发现。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12余种鱼类,其中有几种也是百慕大的“特产”。
这次考察是全球性的“海洋生命大普查”项目的一部分。负责考察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地理研究所的彼得·维贝博士表示:“我们正在绘制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图,就像天文学家绘制太空星图一样。”世界目前有7种已知的浮游生物,到21年数目可能翻番。科学家希望能将所有的浮游生物登记在册,揭示它们在地球气候和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
根据粗略估计,每1万磅浮游植物能养活1磅小浮游动物,后者又能为1磅大浮游动物提供食物,而它们又能喂饱1磅小鱼。最后这1磅小鱼将成为1磅大鱼的盘中餐。浮游生物不仅是海洋鱼类最根本的食物来源,而且对净化大气功不可没。海洋能吸收空气中的碳元素,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浮游生物的活动。
百慕大三角的奇怪之处,在于海洋和大气层。此处的海洋和大气层发出的波段与其他海洋区域不同。因此,很多船只和飞机在此消失。卫星记录的数据显示,在南大西洋存在地磁异常带,这里只存在地球内部辐射。这条辐射带被命名为范艾伦带。
地球辐射带有两个外部辐射和内部辐射。他们到达地磁层积累高能粒子,从而防止他们侵入地球,内层带主要有质子组成,而外层带充满了电子。内外层带的形状都像甜甜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范在分析来自卫星“探险者一号”的数据后发现了内层带。因此百慕大三角辐射带也被命名为范艾伦带。
这也证明了前苏联物理学家谢尔盖维拉诺夫和亚历山大的研究。科学家表示,正是因为百慕大三角存在一条地磁带才产生了这种罕见的地理情况,他们是通过俄罗斯的三号飞船进行数据采集的。数据显示,当出现长时间的太阳活动时,例如耀斑、太阳黑子,地球有时候会发生变化出现第三个波带。太阳状态稳定的时候,这层波带会自然消失。212年,美国航天局发射两颗测量卫星。通过他们的测量,得到的数据显示,该地区的粒子可以瞬间从加速到接近光速,除此之外还发出超低速电磁波。
意大利人用一些无人认领的人造卫星来采集数据,他们发射了名叫bepposax的卫星。该卫星自1996年到23年工作。当卫星通过百慕大三角上方时,明显感受到辐射增强,飞离百慕大时辐射逐渐消失。
1967年,一位美国飞行员罗伯尔·布卢斯和助手迪米特来·勒皮科夫驾机在百慕大海区的巴哈巴群岛一带低空飞行。突然他们发现比米尼岛水面下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物体。第二年8月,考察组来到比米尼岛水域展开水下考古工作,发现,在比米尼岛水下,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洋底,它们结构严密,规模宏大,形状变化多端。长达16米的大石墙,由长45米,宽6米,高3米的大石块砌底,每块大石至少重25吨。石砌的街道,还用长方形或多边形的石头排列出各种图案花样。一座高42米,每边长54米的平顶金字塔,沉睡在距海面近4米的水下,另外还发现有码头、港口设备遗迹和大理石的雕像。
1978年,国际潜水中心主任罗歇韦率领一部分队员来到百慕大“魔三角”附近考察,突然大晴天起了风暴,海面瞬时间迷雾茫茫,白光直射天空,小船已无法控制,他们只好舍身潜入海里。当潜入1米深处时,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它有两个大洞,海水以极快的速度从洞中穿过,激起海面怒涛狂卷,水雾飞腾,工夫不大,当这一现象消失,海面又恢复了平静。经细心测定,他们发现,坐落在洋底的金字塔高2米,塔尖距海面1米,塔的每边长3米,建筑年代约比埃及金塔早7年。由于海水太深,环境复杂,水下勘察的科学家无法断定,该金字塔与大西洋底的其他古建筑群是否系同时代的产物。
在发现这座巨型水下金字塔的前两年,科学家们就在其东面发现有一座金字塔深藏在百慕大海区的底部,它的塔顶离水面达7米。对大西洋中百慕大海底文明遗址的最新发现是在1989年,两名挪威潜水员在“魔三角”的一个水底平原上见到一座古城。他们二人用水底摄影机拍下了有关镜头,从中可以看到许多纵横交错的道路,一座座圆房顶的建筑物排列道路两旁,此外还有竞技场及长方形的建筑物。它们都保存完好。这两位挪威人自信发现了柏拉图所提到的“亚特兰蒂斯古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