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三)突然身死的韩哀侯(1 / 1)
公元前376年,韩国的第四位君主继位,即韩哀侯。
韩哀侯继位后,继续他父祖辈的意愿,增强韩国的实力,开拓韩国的领地。
公元前376年,刚刚继位的韩哀侯便联合赵、魏两国,瓜分了仅剩下一座城池的晋国,曾经称霸诸侯百年的晋国正式下线。在赵、韩、魏三国独立之时起,晋国就成了笼中之鸟,瓮中之鳖。那时的晋国就已经进入了灭亡的倒计时,而赵、韩、魏三国也没有急于瓜分晋国,而是让时间冲淡人们对晋国的记忆后,才将孤存于世的晋国瓜分。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晋静公则被废除为平民,直到公元前349年去世。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便吞并了郑国,将郑国划入韩国的版图,并将韩国的都城从阳翟搬迁到新郑。
对于吞并郑国,韩国可以说是蓄谋已久,在赵、韩、魏三家灭智伯之时,韩氏的家臣段规便对当时的韩氏宗主韩康子说道;无论怎么样都要争取到成皋之地(即原来的虎牢城所在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一带,这片土地属于沙石地,对于生产来说可能是一处贫瘠之地,但其地理位置却十分的优越,特别是对郑国来说,从成皋向东直到郑国的都城新郑,可以说是一马平川,所以拿下成皋是攻占郑国的前期条件。
郑国,自公元前86年郑桓公建国,再经过了郑武公和郑庄公的开拓后,郑国的实力极速膨胀,俨然一副诸侯霸主的架势。
公元前71年,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发生了公子夺位的内乱,导致了郑国的国运也迅速的下降,再加上郑国的地理位置,处在各诸侯国之中,让郑国成为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重要受害者。
连年战祸让郑国饱受摧残,郑国实力根本无法得到修养,直到春秋时期的结束,郑国都是一蹶不振。等到赵、韩、魏三国建立后,韩国就成为了郑国的最大威胁。
韩国在建立之初,便已经把目标对向了羸弱的郑国,因此在韩国夺得成皋之地后,便开始了对郑国进行了数十年的征伐,韩、郑两国都互有胜负,特别是郑繻公时期,郑国都有了兴起的迹象,但上天并没有安排郑国的兴起,只是安排了郑国灭亡前的回光返照,郑繻公因为权利处死了相国子阳,相国子阳的党羽便弑杀了郑繻公,使得郑国再次进入了动乱。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便借机吞并了郑国。韩哀侯继位仅仅两年,就有了这样的成绩,这样的成绩放在任何诸侯国的任何君主中,都算得上是丰功伟绩了,虽然说他是继承了他父亲祖父拼搏后的便利,才轻易的达到了这样的成绩,但也不可否认他所做出的成绩。而就是这样一位对韩国有着丰功伟绩,其前途无可限量的君主,在他继位仅仅三年后,便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争论不休的谜案,那就是他的死。
公元前374年,韩哀侯被韩严弑杀。在《史记》中就这么简单的一句,结束了他在历史上的一生。而《资治通鉴》中,将韩哀侯的死归咎给了聂政,说聂政在刺杀相国韩傀时,韩傀为了躲避聂政的刺杀,躲在了韩哀侯的身后,最后被聂政所弑杀,这个说法看似故事性很强,但却不合理,首先就是时间上的不吻合。
在各种记载中,聂政刺杀韩傀都是发生在韩烈侯时期,即公元前394年左右,而韩哀侯的死是公元前374年,前后差距了二十年,更重要的是各种记载中都表示,确实是韩哀侯参与瓜分晋国,又吞并了郑国,晋、郑两国的灭亡时间,有着明确的记录,所以说《资治通鉴》中对韩哀侯死的说法,是有很大的嫌疑的。
韩哀侯作为一位有功之君,并且是被弑杀而死,而《史记》却用简单的一句话作为其记录,,未免太过潦草。这个潦草的记录肯定不是太史公司马迁想要的结果,只是他无证可查的无奈而已,而这个无证可查是当时整个韩国做出的决策。一个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君主,无故被人弑杀,一句简单记录的背后,肯定隐藏了更多隐晦的秘密。
韩哀侯去世后,韩国人扶持了他的儿子继承君主之位,即韩懿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