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精掌柜痴迷好古,清遗老知音输诚(1 / 2)
文物古玩,亦有在朝在野之分。1914年双十节之后,古物陈列所是为在朝,而琉璃厂是为在野。
北京皇城之外的琉璃厂,聚集了的南纸、文房、书籍、古玩铺,从大清中叶开始,清廷内务府及六部衙门在此集中政府采购,在朝的京官们退朝之后,亦多在此流连,淘弄古籍文玩,因此琉璃厂声名鹊起。
之后,活跃于乾嘉道三朝、亦官亦学的阮元倡导金石训诂之学,古籍、碑帖、秦砖汉像,古物杂陈,殷墟出土之甲骨文,又现一波古物考证热。特别到了庚子年八国联军进京后,清宫文物大量流出,琉璃厂更为繁荣。虽有清廷命内务府三院卿庆宽、增崇等人专门负责收集散落民间的宫中器物,重申“凡吾官民如见宫中之物者一律送还宫中,如有隐藏者重罪治之。”但真正回流宫中的微乎其微,倒是庆宽等人利用职务之便,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京城明清官窑瓷器、翡翠珍玩的大藏家。
可以说在晚清京师图书馆建立之前,琉璃厂的书铺可说是京师民间图书馆。中华民国在未开辟古物陈列所之前,琉璃厂的古玩铺可说是京师的民间博物馆、京都雅游之所。
中华民国之初,国门开放,西洋人、东洋人也纷纷来中国淘宝。因为之前有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海外渐知中华之文化瑰宝如此璀璨,之后,湖州南浔富商张静江、卢芹斋的运通公司,向英美各国输出了海量的中华古物,而海外金融寡头、富豪、文化学者、博物馆、商号也纷纷出重金吸纳中国文物。
当此时也,老北京琉璃厂的古玩行,经过多年发展,已衍生出一个古玩商会,并由商会提供一个竞价撮合的会所——串货场,串货场如同一个信息交易平台,古物持有者在商会的主持下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叫卖,一种是“袖里乾坤”,另一种是“封货”。卖家首先要将古物公开展示,进行夸宝、斗宝,让古物自身的信息公开透明,公布底价。然后意向买家开始出价竞买,所谓“袖里乾坤”就是买家在卖家的宽衣大袖里通过捏手指谈价,“封货”则是递纸条向中间人商会报价,价高者得。“封货”形式已具有现代拍卖的成分在,报价可以不公开,保全参与者的体面,对在串货场自主或撮合成交的,商会按例要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会所具有的这种价值发现功能,宝物更能卖出好价钱。而有了这样一个信息平台,琉璃厂里哪一家古玩店搞到什么俏货发了家,谁家在哪里淘到了好货,几年间出现过什么奇珍异宝,最后流到哪一家深宅大院,琉璃厂的古玩行老人基本能说出个七七八八。而琉璃厂古玩铺的掌柜和伙计,由于长时间和达官贵人、遗老遗少、文人学者打交道,也大都长相体面,通些文墨,知晓礼节,更是善于察言观色。
民国初年的北京古玩行,已成立有古玩商会。大观斋的赵佩斋为首届会长。而当时琉璃厂古玩行做得大的,则当属岳彬的“彬记”,“彬记”专做卖外国人古董的洋庄生意。可以说当时琉璃厂古玩铺奇人异士鱼龙混杂,各找渠道,各施手段。手法有瞒天过海、有桃代李僵,移花接木,各施拿手好戏,不一而足。
古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能满足各阶层人士的特殊需求。自然琉璃厂有的古玩店专走高端路线,即卖精细官窑、清宫旧藏文玩,目标客户为洋人、达官贵人。
德泰细瓷店掌柜刘勉之就是这样的对官窑痴迷,又兼具情商、财商的掌柜。之前,在被古物陈列所邀约对盛京、热河两宫古物估价时,刘勉之便注意到了古月轩瓷器,小盘、小碗,精致绝伦,盈盈在握。但在众人场合,也不便过多上手把玩,只得细细鉴赏,暗暗留心。
古物陈列所开放之后,刘掌柜是隔三差五,起早贪黑去看瓷器。细细体会官窑、特别是珐琅彩瓷器的特征。所不便者,陈列所的警卫时刻跟在游人之后,陈列室不允许照相和记笔记,故只能全靠手摹心记。今天记一句“芳蕊经时雪里开”,明天一句“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陈列所警卫见此人久来徜徉,神色凝重,手动口念,甚为可疑,便引来盘问,刘掌柜据实而说:“我不是坏人,并无歹意,我和所里原内务府的曾先生有过一面之缘,一起共过事,可以作证”。
曾广龄过来一看,哈哈一笑,说刘掌柜你真是一个瓷痴啊!
刘勉之也笑道:“曾爷,做古玩这一行,皇帝老子都不敢夸口,只有多看真东西,才能练眼力,要不干古玩行的收进来的打眼货砸自己手里就麻烦了,赔钱不说,在古玩行里就被人笑话、砸牌子了。以前总听说这古月轩瓷,现在有机会了,那不得多搂搂”!
曾广龄回道:“刘掌柜,您今天算是遇到人了。我之前就在内务府当差,对这古月轩的来龙去脉,还真是略知一二。以后啊,您这门票钱省了,请我喝茶,我给您讲讲这古月轩”。
这样一来二去,刘勉之便与古物陈列所的这位前清遗老就成了无酒不欢的朋友,相互引为知己。
据曾广龄讲,实际上,精美绝伦的古月轩瓷器,胎底所留款识,根本没有古月轩字样,以四字蓝料款居多,也有六字青花款。比如“雍正御制”,“大清乾隆年制”。宫中规矩的叫法是“瓷胎画珐琅”。
瓷胎画珐琅在康熙晚年属于初烧期,在大内烧制,胎用宣德白瓷,色地居多,图案有花无鸟;雍正时期的瓷胎画珐琅,延续前朝风格,在大内珐琅作和怡亲王府、圆明园都有烧制,刚开始珐琅料是西洋进口的,后来在雍正七年使用国产料,色彩也多了,然后发展到在瓷胎上作画,诗书画印融于一体,人称四绝;到了乾隆爷一朝,画风也是先承继雍正风格,后来在造型,用色上更趋于复杂繁缛,雍乾时期主要是奉天人唐英在景德镇督窑,严格按古法七十二道工序烧制,官窑的型、胎、釉、画工极为考究。嘉道之后,珐琅彩烧制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