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并非一切终结(2 / 3)
最后这种方法的延伸恐怕就是现在众多玄幻奇幻科幻军文小说通用的,“后世的历史学家”法……笑,提前预支结局,依靠过程和人物来带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的书,似乎已经没有悬念,但人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为了什么?
——过程。
事实上,悬念有着双重意义,一是故事,二是人物。悬念并不纯粹建立在结局上。一本主题明确的小说,当我们判断它绝不可能有着悲剧结局(或喜剧),故事和人物都指向光明(或黑暗)的时候,并非代表它就毫无悬念了。从某种意义,作者和读者的角力,才刚刚从此处开始。没有了结局的悬念,最少打瘸了作品一条腿,这时,作者必须以高超的技巧和情节设置,使出浑身解数,让读者去关心书里的角色,让读者去共鸣人物的喜悲,让读者去猜测未来的发展,让他们投入到书中的世界去。
是的,过程,如同人类出生必将面对死亡,在这必然结局之前,依然值得人们为之努力奋斗的就是他们活过的点点滴滴,幸福与不幸的,快乐和伤悲的。过程,这是我们不会认为书籍只要有提纲或者开头结尾就够的重要因素,也是结局并不成为一切之终结的唯一原因。
所以当作者采用了最后一种设置悬念方法时,必须在过程上耗费更大的心血,衡量《暴风雨中的蝴蝶》第一卷,最少有着几点不足。
第一点是结构与设定决定的,估计要修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我姑妄言之,作者姑且听之吧。作为全篇的开门之作,第一卷不得不容纳入大量的背景和历史观,意图建立起读者对于这个世界和历史的总体印象。而设定本身的一个大问题在此处非常明显(以后估计还会更加明显),这是一个“回到过去”的小说,而小说中的“过去”,本身就是架空的。也就是读者一开始并不认识这个过去,为了把现在改变的可怕介绍清楚,不得不用各种方式将过去重复一遍。在有限的文字空间中,既要讲故事,还要讲古,前者求精彩,后者求厚重,难免顾此失彼。而且最麻烦的是,无论在作者心中,这个世界和它的历史概念多么清晰,传达给读者依然是有缺失的。
这个故事面临着“双重讲述”的问题,瑞丝和麦丽改变的“历史”,事实上在读者眼前从未发生。而要避免带来“重新创造历史”的印象,可能需要作者添加更多的细节和描述,让改变的后果清晰可见,造成对角色和读者的压力。
(提个惟恐天下不乱的建议:不如同时写两个历史文本吧,笑——纯粹建议;p)
第二点是从叙述视角而来的,全视角叙述对于这篇小说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了。却不能不说,作者用了一些偷懒的方法——抱歉,我把安妮和邦妮偶尔若隐若现的谈话、角色间欲言又止的空白都当作了某种程度的偷懒。
在个人眼中,最出色的伏笔是:一切皆正常而顺理成章。但是同样正常而顺理成章的是,某些事已发生过了。如果作者本身就在强烈地暗示“这件事不对劲”,伏笔效果不由得大打折扣。
如下面一段:“蕾莎;赫尔蒙特……炼金术士?这怎么可能?”
“和情报不符……这条船上,根本就不应该有她啊!”
“现在怎么办?难得有机会把整个索玛公国的命运掌控在手中……”
“呃,我们就先安心做奴……呃,做仆人好了。”
其实安妮和邦妮在海上被救援的时候,我就掠过一丝疑虑——有商船遇到幻风的袭击,结果居然有且只有两人安然无恙,再加上那面铜镜的探测,对这两个少女已经有些怀疑。看了这一段,有些问题更加昭然若揭。
说实话,这种类型的伏笔,多少有点坏人胃口,因为读者并非是依靠合理推导得出结论,而是被作者引导出结论。中间反覆让舰长和海军队长、海军队长和炼金术士、见习牧师和主教谈到她们是否奸细,不知道其目的是解脱读者疑惑,还是欲盖弥彰?如果是前者的话,怎么大家用的理由都差不多:迷糊、破绽多,显得一群人判断力全在一个水平线上(大爆);如果是后者,这目的倒是完全达到了;p在这里要明显提示大家“本段有问题”,却又要不露痕迹,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
作者还有一个线索不够完整的问题,辅助线索的描写和手段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