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预备灯节(1 / 3)
到了年下,来来往往的商船,穿梭汴河,大街小巷,都是关于新一年,新春上元灯节的遐想,和讨论。
置身于,这全民热议灯节的氛围中,方仲永才更真实,更贴切的感受到,汴京人将灯节,视为一种怎样的,全民大狂欢。
可以说,汴京人,甚至于,不是以年龄,而是以逛灯市的回忆,来划分生活阶段的。
垂暮之年,老去的白发婆婆,可以从六十年前,那次灯市,回忆追溯到,她天真无邪的少女时代,从逛灯的手帕交、闺蜜、伴侣中,追溯她这一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当年,共同走在流光溢彩的灯烛之间,猜着谜,占花名儿的小伙伴们,有的,已经坟头荒草丛生,有的,则儿孙满堂……
流逝的人生,如若一串回忆的棉线,而灯节,就是坠在那棉线上,一颗颗闪光的珠子。
每一颗,都是一年的故事,一岁的时光,挤过的街巷,掉过的绣鞋,阔大了规模,或是消失于竞争洪流中的店铺……
无论是第一次,和情郎,穿上新做的刻丝短袄,闹哄哄点一盏天灯,寄托美好的向往;还是第一次,带着孩子,拿着数不清的东西,拥挤过热闹的街巷,去讨一杯,皇室在皇城端门摆出的“金瓯酒”……都是一个汴京人,最津津乐道的美事。
元宵放灯的传统,于宋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第一次出现官方诏书:
“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五谷丰登,宜纵市民行乐。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
随着北宋经济的繁荣,富起来的人民群众,对狂欢节,这种娱乐享受,愈发的上瘾,到了此时,景祐年间,元宵放灯的节日,已经官方延长至五天,从正月十三开始。
而元宵放灯的节目气氛,却是更早,就开始酝酿铺排。
才刚过了冬至,汴京宣德门的御街上,开封府,早已用竹木搭好了,用于放灯的棚楼,装饰以鲜花、彩旗、锦帛、布画,称为“山棚”。
千里搭长棚,汴京人渴望着这富贵繁华,永生不散的宴席和狂欢。
到了岁末,汴京御街两廊,每天都有各色艺人表演节目,从魔术、杂技、说唱、滑稽戏、到歌舞、杂剧、魔术、灯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每天都是一幕幕的春晚剧目,伴着各式吃喝,刺激着汴京经济,火速的爬升。
方仲永的“维密天使”大戏,也在柴麟的严格筛选模特,和简娇的示范带头训练下,紧锣密鼓的排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