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波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 > 大亨万岁 > 第九百零三章 习惯

第九百零三章 习惯(3 / 5)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医道官途 燃烧的莫斯科 非常道(实体版) 异界医仆 娱乐天 九天剑魔 重生1990 网游之复仇剑士 回到明朝当太子 极限恐惧

有人说,ang对中国文化太过熟悉了。郎雄的步履,更是体现了道家根源的特质:从容,中庸,睿智。无可厚非,这样的论断足够大气。我却想说,ang比起大师更像是一位诗人,诗人就有他更多的情绪与内在。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有体温的。抵至人性最软弱部位又不忍戳穿制造流血。于是会有遗憾,那不过是他太感性了,所以你才可以不痛不痒地评价一句“东西合璧”。如果要看文化,单一部《卧虎藏龙》里的打斗就足够你解构中国功夫的了。还可供你用些更恢宏华丽的词儿。

末了,老人和陈太太之间的温情平添了不少暖色。张爱玲说,爱情,就是卑微至泥土里的渴求。70岁老父业已如此,乍暖还寒处的流转,让我们相信有些东西的确是亘古不变的……

尽管对某些隐喻的刻画还欠火候,风格的定位有些偏颇。这样不成熟的片子,还是令我几度泫然。平淡之中见真知,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总是能够挥之不去。驻于心底,无论年年岁岁。东西方文化的抵触与交融描绘的很生动。片子的最后,晓生向mar解释……的含义,而聪明的李安则借用了太极拳中“推手”来比喻了中国式的家庭人文概念。东方人崇尚含蓄的美与和谐,有进就有退。有阴需有阳,最终追求的是一种谐和的平衡关系。李安早先的电影总是临界于中西文化之间,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揣摩文化间的差异。情感的细腻是成功塑造人物的关键,而后来的《卧虎藏龙》却有点背道而驰的作风,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来玩了一票中国式的美学。

电影里除了郎雄、王莱这样优秀的老演员外,还有一个叫做“王野同”的男主角看似很眼熟,后来回想起来大概就是那个前阵子和张卫健、谢霆锋打架闹的沸沸扬扬的家伙吧,怎么如今又改名叫“王伯昭”???演艺圈永远都是吵吵闹闹中赚取观众的注意力,否则就要沉下去,也是生存所迫吧,不过观众也麻木,懒得去同情。

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段文字:“生活我诅咒你。因为你残忍的消耗着我”。你能仅凭文字猜得到这是一个中学生所发出的感慨吗?不作评价,可是我想篡改一下:“娱乐圈我诅咒你,因为你残忍的消耗着我的同情心”。有点牵强,谁叫我在一边麻木不仁的同时也一边忍不住还要去看什么综艺娱乐呢,难道这就是消费“平衡”?很多情结是为了表达而制造。

按这个太极行家,是万不会把他们打一顿。还动用警察自己还不走。

不过其实这电影远不止是文化冲突,还有我们很多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这一代留学生很多,国外社会认同非常少。夹缝中生存很困难。

交际圈仍然是以华人为主。

2代人的隔阂,特别是独生女的负担和隐忍在我们80后90后的年轻人会凸显。压力很大,几乎没有解决办法。就是撑下去撑下去。磨合再磨合。

还有,孩子出国以后,为了保留孩子身上的中国情结,所付出的代价和收效甚微,都是让人心寒的。《推手》作为李安导演的处女作,可谓是让人惊艳,一贯细腻的拍摄手法,电影进展缓慢但是观众却不会感到拖沓,但是作为第一部长片,《推手》相较于后几部作品来说还是稍显不足,可能是电影前期波折较多,拍的比较匆忙的缘故,《推手》给我的感觉就是太仓促,前面用了那么多琐碎的细节来铺垫,最后结尾却感觉是匆匆结束,而且最大的败笔就是导演急切的想表达一些东西,就强硬的安排很多细节台词进去,反而让人觉得很刻意。但是理解李安的“急”,拍摄《推手》之前,李安有6年的时间是赋闲在家,靠太太赚钱养家,直到九零年他完成《推手》的剧本,赢得了tw新闻局40万的辅导金,才真正可以开创自己的电影事业,所以他的迫切,他想一鸣惊人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毕竟如果当年的《推手》拍不成,就不会有之后的《喜宴》《饮食男女》,更不会有今天各种荣誉的《断背山》和《色戒》,正是因为有了《推手》的这些不足,我们才看到了李安导演之后的进步和他一直被隐藏的才华。

《推手》一开始就包含了太多东西在里面,老朱和洋儿媳妇的生活差异。年龄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儿媳妇玛莎是个作家,素食主义者。典型美国人的个人主义,老朱是太极拳教练,注重养生,接收的是儒家思想和中国的,李安开头就用缓慢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展示两代人和两国人之间的各种代沟和差异,十几分钟的描述几乎没有台词,从这就可以看出导演拍摄电影的细腻和独特。之后儿子朱晓生下班归来。整部电影才呈现出一个正常的家庭状态,但是状况随之而来,饭桌上的一段争吵则和开头公公媳妇之间的安静呈对比,晓生一边用国语和父亲交流,一边又用外语和玛莎解释,整个场景滑稽的让人忍俊不禁,三个人坐在一张饭桌上吃饭,却无法交流。无法沟通。李安总是喜欢用吃饭的场景来表达一些主题,《饮食男女》里,一家人很少交流。却喜欢在饭桌上做沟通,但是《推手》里老头子是想沟通却无法沟通,语言不通,性格不同,和洋儿媳妇唯一的交叉点就是儿子晓生,所以饭桌上加上孙子杰米个人的交流显得非常热闹,可是这种“热闹”却显得寂寥和可悲。虽然在大声呵斥两人闭嘴之后,晓生立马向父亲解释并不是针对他,但是前面的这些对父亲的耐心和百般忍让。却是铺垫了后面他内心的矛盾和无奈的选择。因为老朱的意外失踪引燃了儿子心里的导火索,他毅然决定把老朱送到老年公寓,从而使家庭恢复原貌,可床头前老朱的一番回忆却又让他无法说出口,原来在当年的文革中,为了救儿子。妻子被活活打死,所以老朱说“我对不起你妈,我对得起你”。当晓生抱着妻子微笑着说“我想到了一个办法,能把老头子送走,又不会伤感情”时,那一刻,作为观众,真的千百般滋味在心头啊,不能说责怪晓生的无情,又不能原谅他的无情,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境地,作为观众都能感同身受,更何况剧中人。办法无非是那个自己觉得有情有义,实则是自私自利的假意撮合一对老人,晓生察觉父亲对朋友的母亲陈太太有意,于是想顺水推舟的让父亲搬出去。当陈太太明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还是倔强的陪年轻人爬山,体力不支的坐在台阶上哭诉“咱们干嘛这么为老不尊,一大把年纪给两个孩子来摆布,这算什么,嫌我老了没用了”。李安以一个远景反衬出两个老人知道真相后的落寞和无奈,我想所有看到这个镜头如晓生一样年龄的观众应该都会不约而同的拿起手机给远在老家的父母通个电话,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问候,老人们都不会觉得自己是被无情的遗忘或是抛弃了。就好似老朱在离家之前给儿子写的书信“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会应用到你我父子身上”,多少人不曾像晓生一样想过日后飞黄腾达了要把父母接到自己生活的地方,不管是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尽可能的弥补之前所没做到的,但是又有多少人是能在家庭和父母之间找到平衡的?

离家出走的老朱跑到中国城的饭馆做洗碗工,在劳累了一天下班后回到租住的小破公寓,想静下心来打坐,却不知是因为身体劳累,还是心里疲惫,竟也无力的倒在床上,这也就是老头子一直挂在嘴边上的“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

最后的结尾也在老朱和陈太太隐喻的对话中结束了,“我住那边168号房”“我住在那栋2101”,简单的对话却透出无尽的悲凉与辛酸,各自的儿女每周定时的来看看自己,看着晓生和玛莎一脸开心的表情,我在想,这难道就是最圆满的结局吗?

结尾李安又是一个远景定格在两个老人身上,只不过,在老朱嘀咕的“没事,没事”中,我们就暂且当这是最圆满的结局吧。推手中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无所不致的体现出来

老先生教太极拳时学生本该穿练功鞋都换成了nike的红勾勾。

开头没有台词的场景,更是让每个人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差异之大。

还有就是现在日益严重的老人问题。

老人们其实什么都不怕,就怕被忽略,就怕孤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商海谍影 重生之女神养成计划 韩流之绽放 摸宝 妇科长 九十年代拆迁户 小可怜被偏执enigma标记后 破案太准!我靠提示框成罪犯克星 神豪后妈在年代文里养崽带飞祖国 黑红顶流的天师竹马回来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