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师恩浩荡(3 / 3)
金庸对于当年落选外交官,还是耿耿于怀的。
不能在政府,谋取一官半职,对于传统文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遗憾。
一般中国的传统文人两大主流理想——第一的能上任做官,第二是青史留名!
也许,当年的北京政府当局,聘用了金庸做外交官。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个积极忙于外交的老外交家,而就不会有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大侠了……
《明报》公司的员工们,并不知道。
报社多年没有改变的股权结构,已经发生了首次的巨变!
以前的《明报》集团,金庸80%股权,沈宝新占据20%的股权,两人合作也算是珠联璧合。
金庸的强项的管理编辑部,负责文字的审核、编辑。而沈宝新是商人出身,《明报》的发行销售,一直是沈宝新全权负责。
现在明报公司的股权,变动之后。
金庸占65%的股权,依然是牢牢掌握《明报》集团控股权的大股东,沈宝新20%股权占据第二股东,而新的股东张少杰拥有15%的股份。
暂时而言,金庸、沈宝新在《明报》的地位,以及负责的工作,也是没有多少的变动。
不过,张少杰拥有15%的股权,并且还是金庸指定今后的《明报》继承人,所以对于《明报》集团的各种业务和发展方向,也开始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现在《明报》在传统业务的上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报纸的读者数量增长潜力有限,广告的收入虽然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仅仅是受益于香港经济景气,广告费不断提高而已。传统业务增长乏力,要应对未来行业发展,明报必须在保持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股东会议上,张少杰初次的表达自己对于《明报》发展的建议。
张少杰第一次发言,就高举开拓创新的主旨,显得非常年轻气盛……
沈宝新颇为不屑:“少杰贤侄,你还是太年轻了,虽然你能写出很红的文章。但是,报纸的经营能力,你还差了点!我做报纸有20多年了,看到太多的报纸因为标新立异,做不下去!而我们的明报,却从一份报纸,发展从7份报刊……”
“《明报》占据主流的新闻市场,《明报周刊》牢牢的占据娱乐报刊的首把交椅,而《武侠与历史》也是香港的小说杂志中卖的最好的!专业的武侠小说杂志,那是我们首创的,后来《武侠春秋》、《武林》、《武魂》之类杂志,都是模仿我们的。《明报周刊》也是香港专业的娱乐媒体,能够卖25万本,比《明报》本身的发行量还要大……我们一直在创新,从没有被超越,也不是你们认为的老古董……”
张少杰看着沈宝新老气横秋的指责,摇头说道:“沈叔叔,我并没有认为《明报》过去的经营有错误。相反,我很赞同这些年《明报》的稳打稳扎!不过,这些经营,都是作为传统的报刊媒体而设定,如果我来做《明报》。那么,媒体本身仅仅是一个发布内容的平台!更大的价值是内容本身,我们有必要将内容真正价值挖掘出来!”
金庸、沈宝新听闻张少杰胸有成竹的应对,不由好奇,他葫芦里面到底卖的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