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如梦令 第二十五章 阳光下无新鲜事儿(2 / 2)
而此时,棚下炉火熊熊,铁匠师傅们也都已然开工,正在全神贯注地专注着各自手上的活计。有手持铁钳,不断从炉中夹起烧得通红的铁块,置于铁砧之上;有挥舞铁锤一锤一锤精准地敲击在铁块上砸得火花四溅,有奋力扯着风箱的累得龇牙的小学徒……看着这一幕,虞一生知晓自己找到了地方,这条巷子便是先前客栈掌柜先前与他相说的围墙巷,但凡能够开在这个巷子里的铁匠铺,都是一些技艺高超的,因为它们面前这侧高高的围墙正是洞溪学院的院墙。
见找对了地方,虞一生也就不再着急,看了一眼方向后,饶有兴致地朝着巷子的另一头走去,因为他知道出了这条巷子再一左拐数百米的地方便是洞溪学院的大门,边走边看着铁匠师傅们工作,他的脑海里也是不由浮现出一段曾经在那个世界上看过关于打铁铺的顺口溜来:“烘炉烧铁看火候,大锤跟着小锤走。各种铁器锤下出,钢口全凭‘一哧溜’”。
而就在他认真思索自己当初是在哪里看到这段顺口溜时,突然一道温柔的声音拉回了他的思绪:“小哥,你是想打造什么东西么?”
闻声望去,他发现与自己说话的是一个约莫三十左右的妇人,这妇人虽穿着朴素,但长得却有几分风韵。他不由为之一怔,因为这一路走来,他还从未发现有妇人会站在店门口开口招揽生意的,更别说还是这专属于粗汉子的铁匠行业。正当他感觉奇怪时,却注意到那个妇人正满眼殷切地望着他,不过对方却也并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望着他等着他的回复,而且脸上还带有几分娇羞尴尬之色,看起来倒像是第一次干这种事情。
而就在此时,他也是发现与这条巷内其它干得热火朝天的铁匠铺相比,她家铁匠铺显得很是冷清,而且铺面也不及其它铁匠铺宽敞,门口虽然也搭有棚子,棚下也置有火炉和打铁砧子,但是相较与其他家而言,就连这火炉和打铁砧子的高度也要矮上几分,而且门头上也并未挂有什么招牌……总之,一切都显得很是奇怪。
虞一生本想置之不理,继续向前,但当他目光与那妇人目光交汇时,却是好奇心作祟起来,鬼使神差地说了句:“我是想给我的刀配个刀鞘来着。”
见虞一生回了话,妇人明显一喜,显然她也没想到自己第一次站在门口给自家招揽生意,还真就招揽来了一桩,于是脸上的娇羞尴尬之色也是少了几分,连忙招呼着虞一生往店铺里面走,并朝着屋里呼喊道:“当家的,有客人了。”
踏入店铺,虞一生注意到了里面的布局跟当初螃蟹湾里老瘸子杂货铺的布局很像,入门便是堂屋,一眼便可望尽,堂屋进深不是很深,只有三米左右,而宽度更是只有两米左右,在最里面的墙壁那里堆有几个大箱子,靠左侧墙壁那里有一小门洞,上面挂着帘子,显然是通往后院的,而沿着右侧墙壁则是摆放着一个约莫六十公分一米来高的破旧桌案,桌案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墙壁上挂着打造好的刀剑农具造型各异的铁器,桌案底下则是放着一只矮凳,以及铜铁等一些杂物,正当他打量着堂屋里的布局时,却见左侧墙壁上的帘子被突然掀开。
只见帘子后面出现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男人,这个男人看起来有四十多岁,很瘦,脸上颧骨很是凸出,穿着与妇人一般很是简单朴素却干净整洁,甚至他也不像其它铁匠那样不修边幅度,胡子也修剪得整整齐齐,但是但他的双腿却是从膝盖处齐齐断掉了……不过,从他那留得极短的袖口和以及常年被火焰炙烤成黝黑泛红的皮肤,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个铁匠。
而此时,虞一生也是明白为何店铺门口棚下的火炉和打铁砧子比较矮了。
注意到了虞一生的目光,那妇人似乎是怕他反悔一般,连忙解释道:“别看我家男人行动不便,但他的手艺却是一等一的好。小哥,您要做什么刀鞘,尽管和我当家的说。”
“好。”虞一生冲着女人和善地点了点头,对于这种身残志坚凭借努力吃饭的人他向来很是尊重的。
见虞一生留了下来,那女人也是表现的愈加殷勤,连忙从桌案底下抽出了那只矮凳放到他脚下,说道:“小哥你先坐,我去给你沏杯茶。”
说着,女人便快步走去了后院。
“是这样的,我想给我这柄刀配个刀鞘。”虞一生朝男人说道,拿出了自己包裹严实的柴刀。
“等等,先提前说清楚,我的收费可不低,十两银子起步,剩下的看你选用什么材料,再说钱……”男人冷冰冰地开口道。
闻言,虞一生不由一怔。
“黑店?”
他心中暗想,但想到对方率先报价,这也算是明码标价,随即也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此时,他也是明白了为何这条巷子里别的铁匠铺都忙得热火朝天,却只有这家生意冷清了?看来应该是除了这男人双腿残疾难以令人相信外,更是因为他这冰冷的态度和昂高的收费。要知道当初在螃蟹湾时他和老瘸子一整年的花销也用不了十两银子,就算这里是离殇王朝的首都花销昂贵,但像自己居住的那家名为金玉满堂的客栈包含早餐,一天也才不过五两银子,而除却那些修行者所使用的神器跟先前那些店铺所销售的可以代表身份地位镶金钳玉的奢饰品外,一般普通铁匠所打造的成套刀剑也才不过二至五两银子一把。所以,此时眼前这男人起步价便是十两银子、材料另算的报价,无疑便是宰客。
见自己只是做个刀鞘便欲要被宰,虞一生也是不免觉得有些好笑,心道:“当真是阳光下无新鲜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