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第 242 章(1 / 4)
培训班搞的名声大了,想来的人太多。
京大老师们都被熟人找关系了,也还真去找学生会问了能不能进培训班。
可这事儿学生会也不能破例。倒是找苏青玉反映了。
苏青玉觉得这事儿还真不好办,因为作为学生,他们精力有限,就和之前的小红旗一样,规模不大的时候,她一个人就能管,现在扩大规模了,就相当考验管理能力,不止是带头的人,中层干部管理能力也很重要。
学生会的成员就算有能力,可他们到底是学生,学业为主,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培训班上面,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她也怕把这些未来的国家栋梁都给带歪了,万一都觉得开培训班好,又能赚钱,感觉有“钱途”,未来都搞培训班……
别说那些被要求补课的学生骂不骂人,就那些急需人才的单位,都得郁闷了。
现在可不是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候。
但是现在这些人需求也太大,这么堵回去也不是长久之策。
而且再过一年,她们这批学生也要去实习了,到时候这培训班的事儿也管不上了,未来培训市场混乱之后,京大培训班还是不是这个样子,也难说。
苏青玉一琢磨,就又和学生会管理培训班的同志开了个会。
“需求太大了,估计其他学校的学生也会陆续开培训班了。”
“早就有人找我们打听了。”组织部的部长道
苏青玉道,“这事儿有利有弊,以后培训班多起来了,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出问题。我们作为第一个培训班的,多少也有点带头的责任。”
“这,这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啊。”
有学生着急了。
“确实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起一个引导作用。另外我也考虑到,我们现在都大二下学期了,明年大三是重点,课程繁重,管理方面肯定管理不过来,大三之后还得去单位实习,更管不上了,培训班咋办?重新招人倒是行,但是这心里肯定还是担心。”
其他学生也考虑到了未来的路,未来他们肯定是要离开京大的,培训班不能长久的做下去的。
“苏主席,你有什么建议吗?”学生会副主席徐东南道。
苏青玉道,“找一家信得过的企业,□□管理培训班,或者说,组建培训学校,一来满足那些人的需求,二来,也能够规范管理。我们的学生可以继续在!在这里勤工俭学当老师,但是其他复杂的管理,我们不用操心了。”她看了眼所有人,“我首先考虑的是元华,不止是我们比较熟悉,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也有培训学校,有这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