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粮草(2 / 3)
再不济,也能从税赋那边给这些大户们找补些回来。
当然,这些说起来也是空头保证,毕竟谁也不清楚战事什么时候会结束。
但胡知府清楚一点,如果这两万石粮草没有及时送到海宁,海宁失守,他这个知府也就做到头了。
于是,胡大人第一个找上了谢涵,因为他知道,只要谢涵带头同意了借粮,剩下的工作就好做了。
果然,谢涵没有让他失望。
非但如此,谢涵答应的是把粮食无偿地捐出来,而不是借!
不过她提了两点要求,第一,这些粮草在乡下,得府衙的人亲自去提过来第二,这些粮草怎么押运过去得她说了算。
第一个要求胡知府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可第二个要求却把他难住了。
押运粮草非同小可,他怎么敢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娃?
再说了,这筹集粮草是地方官员的职责,这押运粮草可就属于幽州守备的权限范围了,他说了也不算啊。
谢涵一听,倒是也不为难他,回家后直接给朱如松修书一封,让他想法设法讨了这个运粮的差事,因为她知道朱如松已经是一个百户长了。
胡知府见谢涵如此通情达理,喜之不迭,一面忙命人跟着高升回乡运粮,一面忙给皇上修书一封,奏明这次筹集粮草的艰难以及谢涵在关键时候的仗义捐赠等等。
当这封奏折摆到朱栩的龙案上时,谢涵已经换上一身男装坐在明德书坊的后院和朱如松商量这次押运粮草的细节了。
没办法,谢涵之所以管这件事是因为她记得很清楚,上一世这批粮草也被鞑靼人劫走了。
连着两次粮草被劫,仓促间根本筹不到粮食,最后是胡知府直接把粮食摊派到各家各户,衙役们亲自挨家挨户地把百姓们自己的口粮搜刮上来,百姓们怨声载道不说,更糟糕的是有不少人举家踏上了通往内地的要饭之路,田地开始荒芜了,路上的饿殍开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