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后记(2 / 16)
这些都与过去几十年盖棺定论的评价截然相反,反映的可能是读者的价值观在变。
就我对红楼的浅薄理解,首先摒弃阴谋论解读。
认为原著中任何人都在暗地里搞阴谋诡计,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勾心斗角,都在整人害人,把人异化成斗争机器,而丧失了正常的人性,违背了生活常态和常理常情,这显然是错误的。
其次,摒弃过度解读。
认为原著中人放个屁都饱含深意,都是作者在暗示什么,隐喻什么,好像扯不上几句深意就没看懂作者的意图。
这种荒谬的事情在现代依旧发生,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原文作家答不上阅读理解题,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写文章每句话都有深意,哪个作家还能正常写文?
文章妙手天成,作家的灵感也没有道理可言,写到某一刻突然觉得这里应该这么写,是文学创作的常态和自然规律,曹雪芹自然也逃脱不了,过分强调“深意”恰恰是在增加“斧凿痕迹”,落于下乘。
这里我想到金庸大师在《侠客行》中的辛辣讽刺,无数武林高手被请到侠客岛参悟《太玄经》,一个个皓首穷经、引经据典、咬文嚼字、揣摩推敲几十年,结果狗屁不通,荒诞可笑。
一个说“胡缨”是胡人之缨,一个说“胡缨”是武士之缨,还都头头是道,恰恰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好像说不出几句“深意”,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都属于没领悟《太玄经》玄奥的。最后让个不识字的“狗***”学成了神功,何其可悲可笑可怜?
最后,摒弃极端化解读。
有人总喜欢把人分为黑白二色,非善即恶。善者,完美无瑕,尽善尽美,所有缺点都是优点;恶者头顶生疮、脚底流脓,放个屁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这种情况在宝钗、黛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大量的书友选边站队,唇枪舌剑,要嘛黑宝粉黛,要嘛黑黛粉宝,论据也都是从原著中找的,至不济也能拿出电视剧的内容佐证,或者某个“红学专家”的“权威解读”。
每当看到这种讨论,都让人啼笑皆非,类似于现在为偶像应援打榜,如果宝黛有知,是何感想?如果曹雪芹有知,又会作何感想?恐怕也只有啼笑皆非四个字了。
而我对红楼梦的理解,一句话,这就是一部作者依据自身生活经历创作的古典豪门言情小说。
其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缅怀、凭吊曾经与作者有过交集的形形***的可爱女孩子们,让她们能够在文学作品中永生。
就这么简单,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深奥道理。
或许有些对当时社会现实、政治生态的隐喻,但这些对理解作品主旨并不重要,因为《红楼梦》的本质就是一部古典白话通俗小说。
既然是小说,就是普罗大众的消费品。如果硬要把它往复杂晦涩方面靠,搞得像学术论文,又是政治、又是经济、又是历史,恐怕是牵强附会的文字游戏了,当然这也是专家们的拿手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