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又是一年(1 / 3)
请记住新域名https://m.</p>
而最终赶在了过年之前,回到了漳州府城的郑成功,同样还要巡查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防止灯下黑的情况发生。漳州府城如今既是明郑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学中心,更是军备制造中心,郑成功单单是在府城内,就需要巡视上好几日。
除了平日处理政务的时候,常常要批示和接触的五军署,民政署,商事署各部门衙门之外,郑成功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商税,关税,以及海岸缉私这些新成立的部门,没有他们的恪尽职守,就没有明郑如今日益增长的财政收入。
再往后,则是明郑教育的发展,这件事情虽然不紧急,但却十分重要,郑成功知道这才是明郑走向未来的真正核心竞争力。
“漳州大学堂”和“漳州职业学堂”分离之后,各自的职能和使命也都更加明确,王忠孝,陈永华,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全心全意投入到了教学和研究之中,他们身上往往还兼顾着行政的职责,个人身上的文化喜好和偏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大学堂中的风气。
不过,因为明郑在初级教育和职业教育上的巨大投入,高等教育目前又还不成体系,这些传统文人,亦或者是接触过西学的文人,依旧还是秉持着原本的那一套,圣人之学依旧在大学堂中盛行,郑成功的新学科研究和发展,当前主要还是依靠传教士和少得可怜,在科学上有所研究的开明文人。
郑成功当然想快点发展他的数学,物理,机械,地理,冶炼,以及其他的经济,管理学科,培养出一批有助于科学发展的专家学者出来,但单单是老师这一块,就已经是困难重重,更不要说教材和舆论等问题了。
要知道,“漳州职业学堂”的设立便已经遭到了许多非议,福建当地很多颇有声望的地方文人连连请愿上书,指责其本末倒置,作为学堂,不教君子之学,反而让学子去专研制器这些根本不入流的东西......
而“漳州大学堂”作为明郑的最高学府,所有学子都是百里挑一,乃是国之精华,居然也是如此,自然是激起了更大的争议和讨论,若不是大学堂的几个负责人都颇有声望,能够支持郑成功的行动,恐怕大学堂面临的舆论压力还会更大。
当然,郑成功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他必须通过这种“漳州大学堂”,夺回社会舆论的话语权,引导科学和思想的发展,否则今后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在思想文化方面面临的局势将更加严峻。
不过,只要第一批学生被培养出来,并拥有了持续学习的能力,明郑的高等教育和各学科发展,也就能步入正轨了。只是这需要时间的积累,短则三五年,长则十数年,数十年,或大步向前,或小步推进,甚至原地踏步,都有可能,反正是急不得的。
但最令郑成功头疼的,其实还是大学堂之内的“华夷之争”,传教士作为红夷,在某些人眼中是不配进大学堂的,更不要说作为教学的老师了。毕竟,能进大学堂的学生,往往都被认为前途无限,是天之骄子。
甚至,还有人将此提升到了国家制度,纲常伦理的高度去讨论,并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牵扯到了满汉,东虏这样的敏感问题,逼得郑成功不得不授意王忠孝出手处理。
说到底,其实还是郑成功当前的实力不够强大,明郑在政治上还需要和这些传统文人群体维持表面的和睦关系,所以这些问题他都需要妥善处理,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公然撕破脸皮。
要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不要说这些所谓的弗朗机人了,就是一些比较激进,具有强烈反抗和叛逆精神的心学分支,在某些传统儒学信奉者眼里,也是洪水猛兽,欲除之而后快。
明末清初这个时期,中央朝廷的控制力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过程,在晚明这个商业社会高度发达,朝廷对基层控制力几乎丧失的时代,传统的儒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思想是蓬勃发展的,还有许多是立足于平民的,这其实也符合市民社会伴随着商业发展不断壮大的特点。
但随着满清入关,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战争,朝廷对社会控制的控制力不断加强,文字狱的极端盛行,这些思想的光辉很快泯灭,并随着生产力的停滞,甚至是倒退,进一步落后,以至于清末的起义军再度回归了神学,依靠原始的宗教思想收拢人心,而不是改革生产关系的政治口号。
郑成功对这些是有所了解的,他固然是要从传统儒学手中夺取社会舆论的话语权,重塑社会价值观,但这些都需要一步步进行。而且,现在也还没到他要表明自己态度的时候,各家争论,斗而不破,然后他再授意引导,才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