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第 96 章(1 / 14)
自李却推行新策以来, 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短短几年间,百姓们便过上了兜有余钱,缸有余粮的富足生活。
百姓有今日之富足, 与朝廷施行的“薄赋减税”政策分不开。赋税是压在百姓身上的一块大石, 一旦大石移开, 百姓身心俱轻,便是守着跟前的一方田舍,打了粮食换卖作钱, 也可够一家人温饱。
况朝廷在减税轻徭的同时, 大力发展手工业, 诸如纺织、陶瓷、印染等以手工为主的商业。北地冬天地里闲, 一些村里的小年轻将孩子交给老人看顾,自己则进城做工,挣的钱虽不能大富大贵,补贴家用提高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却绰绰有余。
北地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尚能富足,土地肥沃、工商业发达的南方地区自不必说了,民众生活必然是富里着油。
先帝在位之时, 南方地区苛捐杂税严重,滋生了不少流匪。李却登基后,对这些山匪进行招安,只要他们缴械从善, 朝廷不仅恢复其民籍, 还分发土地房屋给他们,对其过错既往不咎。如若不从,官府必出兵剿杀。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顺昌逆亡,这些山匪又不傻,当初之所以落草为寇,全然是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
如今边境安定,百姓生活富足,他们断没有与朝廷为敌的道理。是以招安政策一出,他们纷纷弃械投降,到当地官府录名入户,落户为安。
先帝时候的“内忧外患”,至此告一段落。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李却崇尚的“以文治国,礼孝天下”的理念正好得以推崇,一时间各大书院、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文人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
与文人相对应的商人,在历朝代中地位低下,为推进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李却一改往朝固有观念,将商人地位也做了提高。
对于从商之人,各地官府应施策鼓励,不得打压。但也并非盲目支持,商人重利轻义,无利而不往,朝廷在对他们鼓励的同时也有所约束,凡失信于民、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经济者,朝廷一律没收其财产,有生之年不得再从业经商。
正是有了其约束,商人重利轻义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慢慢有所改观,诚信者也必将为人所尊重接纳。
商人走南闯北,携物而来携物而去,他们与文人一样,争先恐后涌进繁华无比的帝王之城,获取丰厚利益的同时带动了经济发展,南北方文化差异进一步缩小,前所未有的交洽融和。
卞京城也因为他们的涌入而变得更加生气勃勃,繁华昌盛。
靖安七年,春。
清早的第一缕晨光降至人间,昨晚下了场雨,空气有些湿凉,街上行人裹了裹衣衫,熙熙攘攘,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皇城西面的一僻静巷子里,一青年与一老者一前一后行来,到了一处宅子跟前停下。宅门上方写有“宋宅”二字,青年仰头看着,确认再三后,上前叩响了门。
过了不大会儿,阿诚打着哈欠开了门,眼睛都懒怠睁一下,扯着嗓子就问:“大清早的谁人敲门啊?”
青年礼貌道:“在下岑轲,请问这是宋修濂宋太保家吗?”
阿诚依旧一副不耐的样子:“是,公子是何人?找我们家大人何事?”
岑轲见人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只得又介绍一遍自己:“在下岑轲,湖州人氏,特地来拜访我舅舅宋修濂。”
阿诚没听说过岑轲这个名字,但听人说是宋修濂的外甥,立时瞌睡消失殆尽,紧慌着将人请让进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