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朋党之论遂不可破(1 / 3)
宋朝的三冗问题由来已久,朝廷也不是没试过想法子解决。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便是想从恩荫制度和考核两方面对冗官下手,不过引发众怒,很快便被众人拉下马来。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则把重点放在了搞钱上面,最终朝廷钱是多了些,可要养的人还是越来越多。
到了元佑年间,太皇太后主持朝政,各衙署官吏配额的事情又提上了日程。
苏过自然不知道这些旧事,不过苏辙全程参与了,他只得又硬着头皮上门请教。
苏辙对他关心朝局倒没什么意见,毕竟马上也是要入誓人了,不过他没有直接介绍,而是先问道:“你觉得各个衙门官吏配额的多少该怎么定?”
苏过想了下,按后世的逻辑答道:“按工作量的大来定。”
“这个法有些新鲜,是指事务的忙闲和难易程度吗?”苏辙问道。
“是,”苏过老实答道:“每个衙门的事相对固定,就可按类似几人几这样,定出标准来。”
苏辙摇头:“五郎的这个法子已经用过了,但以前官员们俸禄少,律法也不严苛,大家都收受贿赂,这就需要抢着做事,因为不愿有人来分;如今官员们俸禄多,惩罚也重,大家拿不到贿赂了,就希望多些人帮自己分担。”
听完这话苏过就明白了,就是工作量终归还是得按人头来算,可饶差别就大了,高薪不一定能养廉,但一定能养出懒政来,关于这一点苏过毫不陌生。
于是他笑道:“所以需要一个新的部门来裁定工作量的大,而不是让做事的部门自己上报事务的工作量。”
苏辙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道:“便是如此,那时我还在中书舍人任上,便制定了以各司两月事务来定下分数,再由分数定下吏额的策略。”
苏过一听,觉得还是有漏洞,问道:“那如果发现有一司的官吏多出配额了,以什么标准裁撤几人?”
苏辙笑道:“五郎果然敏锐,确实有这个问题,所以我给朝廷的建议是不裁撤,有人年满转出或者去世也不补充,直到与配额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