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 章 永遇乐、声声慢6(1 / 8)
【综上可见,这首词中典故虽多,但每一处都是极为妥帖。它借历史上的旧事,一表胸中块垒,寄托拳拳感愤。但是这首词里全是典故吗?写词人自己的句子有没有?】
嗯?
众人反应很快,他们虽然没有课本,但许多人早在一开始就将原文抄录了下来,熟读成诵,此时领略一思索便抢答道:
“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话音刚落,水镜里展示出词句。
楚棠继续提问:【请大家结合注释,看一看这“四十三年”具体指哪四十三年?】
前代人苦于不知后事,直接开摆;后朝词人却如同开卷考试:“应该是指辛弃疾南归至今,一共四十三年吧!”
南宋,扬州。
词人姜夔正流徙于此。他仕途不顺,四次归乡参加科举,俱是名落孙山,只好四处流寓漂泊。扬州山水灵秀,他早有向往,故而在此驻足。可此时的扬州城到底没有往日繁华。他想着《永遇乐》中的词句,叹了一口气:
“四野萧条,寒水自碧。扬州城,哪堪当年烽火啊......”
【不错,课本注释说了,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这首词时正好四十三年。他登高揽胜,除了历代兴亡入眼,还想起了自己的曾经,想起扬州路上的抗金烽火。这里涉及到辛弃疾的生平,我们简单说一下。
辛弃疾出生在北方的沦陷区,绍兴三十一年的时候,金主完颜亮南侵,中原地区的百姓不堪驱使,纷纷起义。辛弃疾也趁机拉起两千人的队伍,去投奔义军首领耿京。他才华横溢,见识卓越,很快在其中崭露头角,被任命为掌书记,主要负责的是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要。】
“这辛弃疾还会打仗?怪倒是文武双全了。”
众位帝王感兴趣地挑挑眉。李世民顺便啧了一声:“那宋朝朝廷懦弱,百姓却是有血性。”
这么说着,倒有些为万民不值了。
【辛弃疾审时度势,建议耿京归顺朝廷,接受南宋的统一领导。耿京首肯,并派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
众位帝王愈发赞赏了:“赤胆忠心,眼光敏锐,实在是良臣!”
汴京城里的赵匡胤脸色好上几分,总算听到条正常的消息了。一旁的赵光义觑着他的脸色讨巧:“若不出意外,朝廷与义军联合,形势必会翻然一变吧!”
赵匡胤点头,还来不及高兴,便听水镜里说:
【然而,正当辛弃疾在这边一切谈妥,高高兴兴回城的时候,义军那边出乱子了。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伙同其他人杀了耿京,投降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