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总结南巡利弊(2 / 2)
我感慨真是活到老,考到老。乾隆笑道:‘人老了阅历丰富,实是一宝也。’此事我不敢苟同,人老了在官场摸打滚爬数十年,或许是一宝,而七八十岁还是个新人,怎会是一宝!
乾隆原本打算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今年第三次南巡,因二十五年秋江南偶遇偏灾,乾隆便把南巡行期改为二十七正月,第三次南巡,除了巡视江浙。还要取道阅视河工海塘。与封疆大臣。讲求吏治民生诸要务。
当时钱塘江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门、中小门和北大门三个口门。如果海潮趋向北大门,则海宁一带的海潮首当其冲;趋向南大门,则绍兴一带的海塘坐当其险;唯有主流走中小门,南北两岸才少有海潮之灾。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海潮北趋,海宁一带潮信频频告急。一旦海宁一带的大堤被冲毁,那么临近的苏州、杭州、嘉兴、湖州,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因此,乾隆要绕道海宁勘察。
对于沿途建设行宫之事,乾隆有些头疼。单扬州所建宫殿,从前吉庆为盐政时,修葺已觉奢华,而普福任内,力求胜过吉庆,今年听说高恒所办,意在普福之上。乾隆说他向来巡幸,一切供应皆取自内府,从没有累民之意。并说这些都是出自他肺腑,绝非装模作样。乾隆说,他不但不想累民,而且御驾所经过州县,为了弥补百姓出功出力,为其减免钱粮以示补偿。
乾隆不糊涂,他知道吉庆、普福、高恒修建行宫,一不会自掏银两,二不敢收刮百姓。不过是摊派给盐商。而商人也是他的子民,他不能只体恤百姓,而累及商人。
我感叹,商人的钱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百姓身上盘剥而来?说来说去,不累民也累民,不过是换个方式罢了。
乾隆一向很注重自己德行,第一次南巡孙嘉淦伪稿案发生后,乾隆更怕别人说他是昏君,所以多次传旨,解释他南巡之意,意在‘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乾隆跟我抱屈,说他没有食言。在减赋方面:第一次南巡,谕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苏积欠赋银二百二十八万两,安徽积欠三十万两,及浙江三十万两。二次南巡,免苏、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二十余万两。拟定第三次南巡谕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积欠钱粮,及浙江漕银等项二十七万余两。再三说明,定要悉心核实,奉行平民百姓都要得到恩惠,不许吏胥中饱私囊。
巡视水利方面:乾隆跟康熙一样,极其生视河工海防。乾隆登基以来,江苏、安徽、浙江经常发生水灾。乾隆不止一次说过,‘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计民生之最要,莫如河工海防’。这些并非乾隆空谈,河工海防兴修规模之大,投入财务物力人力之巨,兴修时间之长,乾隆真可算是古今第一的帝王。每年河工固定的岁修费,竟多达四百万两,临时兴建的大工程,也是动辄几百万两,甚至有的高达数千万两。
当年高斌就是因为善于治理水患,深得乾隆重用,因他御下不严,以致贪腐成风。河工们偷工减料,河堤被冲毁,为此乾隆险些杀了高斌。乾隆一二次南巡,曾根据地形,实地指挥修建河堤,将高家堰的三堡、六堡等原来用砖砌的堤,一律改成石堤。听说效果很好。
见民察吏、加恩士绅。乾隆的举措是,增加生员名额。二是通过‘进献诗赋’选拔人才。从士绅中选拔出来的饱学之士,培养其或成为政界能臣或成为学界泰斗,或成为诗文书画大家。当年史贻直告老还乡,就是在南巡时,君臣见面,乾隆见他身体康健,令他官复原职,史贻直如今八十多岁的,还时不时地跟乾隆议政。
乾隆在南巡期间,多次阅兵,检阅军队操练,整饬营务。对所到之处的地方官员予以考核奖惩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