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不背诗不穿越(3 / 4)
“奴家代众姊妹并一众幼小谢小郎君活命之恩,请小郎君食……”
吕家的这下不说算不算故意表现,但绝对引起了共情。一帮妇幼保健队的捧着各色的碗、盏、盆、瓮一起站起来,皆做敬礼。
“愧不敢当。”江晓赶紧站起来,接过吕家的捧来的碗,将其中的肉一口吃了,只是这肉的味道……怎么怪怪的?
吕家的充满深意的微微一笑,然后扭头冲大家说道:“吾等请小郎君也歌一曲,可好?”
这下叫好声更大,连“与民同乐”的喊声都出来了,江晓顿时明白,从古到今,起哄架秧子的人就从来不缺。现在盛情难却了,但他哪儿会唱这古时的曲调?
不过,虽然不会古时的曲调,但咱会背诗呀,穿越过来不背几首古诗装一下十三,那岂不是锦衣夜行?
但背那首呢?
江晓忽然想起苏定方“忽悠”大家跟自己搞事的“民歌”,觉得很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也告诉苏定方,别让他“自毁前程”,以后该跟李二还跟李二去。
于是,江晓笑道:“江某可不会唱,不如赋词一首,聊做助兴,各位莫怪。”
“好,小郎君有如此才情,奴家们乐意之至!”
听江晓说他要赋词,坞堡中的人算是炸了锅。
这也难怪,从古至今,诗(词)人便在人们心中有特殊地位,因为他是才子的化身。
隋朝创立科举选拔人才,就将诗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过考的还是“背”,到了唐朝改革科举,直接将“背诗”升级为“赋诗”,称为试帖诗,又称“赋得体”,唐诗之所以流传千年名满天下,与此有重要关系。
总而言之,会作诗(词)在人们心中就是才子,作得好那就是大才子,这一点到现在仍适用。
听江晓要赋词,杨仲英和杨媛都是眼中一亮。“杨仲英”别的先不说,论作诗赋词,那绝对是当世大家、顶尖高手,此时顿时充满期待,而杨媛就觉心中一紧,都有了一点小小的紧张。
“逐月,可有词牌?老夫为你配乐!不过要稍待片刻,老夫先试音。”杨仲英大叫,说着就站起来,急急让人帮忙搬弄各种碗、盏、盆、瓮……然后开始敲敲打打,寻找“宫商角徵羽”的调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