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残阳1(2 / 10)
“或许可以逐步尝试,爱字营忠心耿耿,而且即将开赴雍奴,那里的危险远甚于此次。”</p>
骷髅殿固然强大,但终归只是高端战力突出,在大唐的疆土上,即便养兵,也不敢过于张扬,兵力数量十分有限。</p>
北方的蛮夷军队数量众多,即便有宗师这种以一挡万的存在,面对大军,也会凶险万分。雍奴无疑是一处龙潭虎穴,问题的关键是此地处于南北夹击之势,北面有蛮夷,南面有李佑,且雍奴的地理位置也欠佳。</p>
幽州在宋朝时期地位尊崇,然在大唐时期却表现平平。究其原因,大唐并不缺马,幽州自然难以崭露头角。且当时以粟米为主食,麦子尚未普及,幽州的粮食产量因此受到极大限制。这两个先天条件的制约,致使幽州的发展一直步履蹒跚。</p>
房俊的封地虽广袤,原本却难以获批,最后长孙无忌等人捏着鼻子认了,许是因此地发展潜力有限。</p>
此外,蛮族对幽州虎视眈眈,房俊大力发展雍奴,实则危险重重,因为他越是让雍奴强大,对草原人的威胁就愈大。</p>
长孙无忌当初首肯,亦或暗中操作将房俊安置于此,想必经过深思熟虑,其目的便是彻底遏制房俊的发展。</p>
蛮夷威胁虽大,但亦是一次机遇。只要雍奴得以发展,玉米得以大规模种植,北方的威胁便可减半。</p>
中原王朝之所以无力攻打北方各族,粮食不足乃最大难题。北方地界粮食产量匮乏,难以供给充足的粮草以作战。</p>
从南方运送粮食至边境,耗费惊人。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时就已发现此问题,故而开挖运河,借运河之利,减少粮食运输的损耗。</p>
许多人皆言隋炀帝乃祸国殃民之暴君,然事实果真如此吗?“唐承隋制”四字,便足以彰显其功绩。</p>
隋炀帝或许错事仅在急功近利,诸多政策本善,然其急躁冒进,令世家大族感受到威胁,遂致隋朝倾覆。</p>
大运河虽使炀帝征伐高句丽之举更为顺畅,却仍未解决北方粮食产量不足之根本问题。粮食可调集,然其中不确定因素众多,远不如就地取粮来得迅速、安全。</p>
“若能将此地化为粮仓,北方即可安定。”</p>
此乃房俊最为期待之事。大唐之后,华夏历经数次大劫,如金兵南下、蒙元灭国、满清屠戮。</p>
房俊现于此世,或可挽回这一切,即令华夏强大,加速周边文化融合,将周边民族融入华夏之中。此种融合,非汉文化之吞噬,乃华夏文化之融合,将周边文化融入华夏文化之中。</p>
华夏素来致力于文化融合,统治阶层虽以汉人为主,但文化实乃华夏文化。汉朝之百姓,亦多有其他民族,不过因统治主体之故,李唐有异族血脉,今将自身归为李耳之后,亦是为提升正统性。</p>
世界发展之进程,无非是民族吞并消亡之过程,此乃历史演进之必然,华夏亦未能幸免。从城邦制,至万千民族并起,再至秦朝建立,再到确立汉人之说,一路走来,变化不断,朝代常与人种结合。如当今之大唐,番邦亦称唐人。</p>
汉人能够流传数千年之久,并非民族原因,而是汉朝强盛,传承四百年,威震四海。但文化大融合,做得最为出色的,当属房俊如今所处的大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