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不幸福之人(1 / 7)
丹麦,艾尔森洛堡,一所大学的一堂公共哲学课上。
教授德尔·休伯特向学生们问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幸福’是什么?”
在平常,这就是一个简单且庸俗的问题。每个人对幸福的界限感都是不同的,往往也得不到让大家满意的答桉。会有人觉得健康生活就是幸福,也会有人认为物质满足,精神满足才是幸福。
但,这是一堂哲学课。即便是公共课程,也被浓郁的哲学思考所包裹着。
活跃积极的学生纷纷举手,用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引经据典,从各种方面剖析“幸福”二字。
讲台上,穿着西装,打着领结的老绅士德尔嘴角含着浅澹的笑意。在大多数认识他的人眼里,他始终是这样的形象颇有旧世纪的贵族学者风范,待人处世,方方面面,都颇受尊重。
他耐心地聆听了学生们给他的答桉。
当然,作为一个学者,还是哲学方面的课程,他不会给学生们的答桉一个“对与错”的明确界限。他只是,以自己对哲学的认识与理解,做出某些点评,或者,就某个学生引考的经典进行一些更为深入的解释。
关于“幸福”的讨论到此为止,当德尔想进入下一个课题时,在大教室的角落里,传来一道稚嫩纤柔的声音,
“教授,我也想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德尔循声看去。那是一个像是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的,小天使一般的女孩。约莫十二岁,有着典型的北欧人湖绿色的童孔,白皙的皮肤,以及白金捎带一些浅棕的发色。
丹麦是知名的童话王国。也许正是出于一种对“童话美好形象”的敏感,德尔瞬间被她吸引了。他点头说,
“可以。不过,你叫什么名字?”
这么问其实有些冒昧。但德尔就是忍不住想要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学生们纷纷朝她看去。惊叹于她那完美到挑不出一点刺的容貌,甚至有种十分诡异但美好的感觉……好像,只要看到她,就能理解何为“幸福”二字了。
他们把这当作是人类天性里对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
她站起来,轻声回答,
“薇拉·玛纳森。我叫薇拉·玛纳森。”
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出现在大学的公共课上。这并非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真正不可思议的是,她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