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多灾多难的明朝(2 / 3)
由此可见其蝗灾破坏力之大。
而蝗虫一旦肆虐成灾,那么田里的农作物就会被其吞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而还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导致粮食短缺,发生饥荒。
除了蝗灾之外,还有瘟疫,鼠疫等灾害流行,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分别有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京城等等。
据《明史》记载:
从1408—1643年共发生大瘟疫19次。
其中1641年流行的一次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浙江等。
明末大瘟疫开始于崇祯六年,地点是山西。
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
崇祯十四年,北京暴发鼠疫,造成人口大量死亡。
史载崇祯三十六年二月“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自然灾害的肆虐,加上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各地民变纷纷四起。
蝗灾不仅能直接破坏古代农业发展与人民的基本生活,更能从根本上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尽管明朝政-府在治理蝗灾上做了有力的预防和治理。
一,他们改变耕作方式,将原来的旱田改为水田。
二,建设水利工程。水灾是明代的一大自然灾害,所以明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水利的发展。
三,改变经济作物的种植类型。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蝗灾一旦发生之后,所到之地,农作物皆会被一扫而空。
但事实上,也并非每一种农作物蝗虫都会吃。
所以通过研究蝗虫习性,种植蝗虫不喜欢食用的农作物,便是降低灾害损失的一大方法。
比如种植一些豌豆、豇豆、苘麻、芝麻、薯蓣等。
明朝许多农书资料都提倡在蝗灾盛行的地方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农作物,比如将小麦替代为大麦,并广泛地推行早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