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饱学之士(1 / 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带着农场混大唐 ”查找最新章节!
无视台下众人一脸惊慌的脸色,李愔将目光缓缓的看向了远方。
而在院子外,有人焦躁到了极点。
那个高句丽来的大儒向守在内院的护卫说了无数好话之后,仍旧被拒之门外。急得团团转,最后似乎下定了决心,走到外院的正中央。大声喊:“咏梅一题,三岁小儿才不知如何起头,予我纸笔,当效曹植七步作诗。”
“哇哦!”周围的人一片唏嘘:“怎么着,高句丽棒子跑到这耀武扬威来了,你们这是瞧不起我大唐士子?”
笑话归笑话,纵然大家都瞧不起他,终归有人给他端上了笔墨纸砚。
大儒焦躁的表情在看到笔墨纸砚那一刻,才开始平静下来。深吸了一口气,提笔就在纸上挥画着什么。
旁边给他抬来纸笔的,则轻轻的随着大儒的挥画而念出:“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台下鸦雀无声,听完之后才有人用手推了推同伴的胳膊,悄悄的对着同伴说:“这,讲的是早梅吧!”
同伴点点头,知道那个人是高句丽的饱学之士,可没想到他对中华文化真是浸淫颇深,纸上挥舞几下,便能做出如此佳篇。
早唐的诗词曲赋在几个大名家联手定下了平仄音律的规矩之后,便如同束上了一套笼子。所有想写出一首好诗的人,必须对其中的平仄变化以及用词考量颇多。
因此,在后世总有人说唐诗在唐朝的时候便已达到顶峰,后世再也写不出这么好的诗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平仄韵调的限制。
话虽如此,大儒写完了第一首后还不停笔,狼毫挥舞之下,又连续做出傲梅,喜梅。方才把笔一摔,傲然挺立在操场中央。
三首诗一出,全场哗然,众人拍手叫好。这是对文化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高句丽的大儒手上捧着这三张宣纸,恭敬的走到了内院的入口,大声道:“老夫谨以手中咏梅三诗,忝为岭南文会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