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清平乐(1 / 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带着农场混大唐 ”查找最新章节!
李愔有些默默的伤感,他要是没有来到此地,没有借助农场的话,或许在后世,也和无数奔波在城市中的小青年一样,为了一线生机而四处游走。
片刻,便有下人捧着几张宣纸片筹,走到李愔跟前:“殿下,这是前院是之人新出的佳作。”
李愔接过之后。煞有其事的看了几眼。别看他现在融入古代,已经可以看得懂文言文和各式繁体。
但是就这诗词造诣,他还是古代书写蒙童的水平,哪有能力评议这些诗的好坏。
好在虽然他不会评议,但读过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也总能看出高下来,真正遇到那些青描好词,李愔也能多关注两眼或深刻的点点头。
当然点头完之后也不多做评述,而是传递给周围落座的大小官员们。
这个时代还没有所谓的教育局局长,哪怕是后世明朝时期的教喻也并没有成型,很多时候,都是广州长史兼管一地的读书教化。
因此,广州长史的文化水平在这几个人当中可以说是最高的。
可问题是殿下都还没做评议,他又怎么敢说话,于是,不得不端起个老脸。眼观鼻,鼻观心。面无表情的将这些诗稿向周围的人传过去。
场面一度非常宁静,大家都不敢先评议诗词。就在李愔想趁着解手的机会去吃一个记忆胶囊,获取关于诗经子集的技能之后,王忆歆却突然发话帮李愔解围。
和崔莹莹一样,身为五姓七家的子弟。这种东西她再熟悉不过,打小的时候就躲在屏风的后面,看着那些风流才子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如今虽已嫁为人妇,但小时候的那种感觉依稀还在,因此不由得默默的念出声来。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在歌妓们有意控制乐器节奏之下。王忆歆或轻或缓的诵读。让整个诗充满了淡淡的意味。
广州长史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拍手道“此诗意象深远,犹如画卷在眼前浮现,不过。诗中印象多是“雁”“离”“梦”的虚幻缥缈之物,想必定是经过人世沧桑,早已失去对繁华物欲世事的追求,必定是一老者。”
王忆歆则摇摇头,放下诗稿轻声说:“以清平乐这个少有的词牌为名,整首诗讲的是雪,诵的是梅。更多的却是对世俗的摒弃,看似深沉老道,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失意少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