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瓦岗覆师(1)——鏖战洛阳(1 / 9)
经历重重险阻,突破层层障碍之后,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正式建立了大唐王朝。李唐王朝的诞生,是李家父子通过不懈努力而获得的成果。同时,李唐建国,也象征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此时,新生的大唐王朝,却面临着异常严峻的考验。由于隋末天下大乱,华夏大地再度分裂割据。唐王朝处于四方群雄的虎视眈眈之下,因此,李唐王朝肩负着平定四海,一统天下的历史重任。
为了实现大唐王朝一统天下的夙愿,因而确定了先固关中、东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战略计划,正式拉开了唐初统一战争的序幕!所以,李渊认为,一统天下的第一步,首先就要解决威胁关中的割据政权。可是,还没等李渊开始实施统一战争的第一步,他却收到了一个“意外之喜”。
身为反隋盟主的瓦岗军领袖李密,率领部众,前来投奔李唐王朝。在隋末群雄并起的乱世,李密无疑是一个风云人物。他曾经率领瓦岗军南征北战,威震中原,甚至一度就要攻下了大隋王朝的东都洛阳。
就是这样一位呼风唤雨,一呼百应的一代枭雄,为什么会突然前来投奔李唐呢?原因很简单,李密兵败于洛阳城下。那么,实力雄厚的李密,为什么会在洛阳城下功败垂成呢?洛阳城下,究竟又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较量?面对李密的来投,已经成为大唐皇帝的李渊,又会如何对待这位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瓦岗军领袖呢?
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李密围攻东都洛阳,娓娓道来。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实力日益壮大的李密,在瓦岗军众将的一致推举下,坐上了瓦岗军的头把交椅。当月,李密自称魏公,在河南巩县南郊,设立祭坛,祭天登位,年号永平。并且,李密所下达的文书,末尾的落款都是“行军元帅魏公府”。
李密自称魏公,成为瓦岗军领袖之后,开始大量分封瓦岗军的文武大员。先说对于谋臣的分封,李密委任房彦藻为元帅左长史,邴元真为元帅右长史,杨得方为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祖君彦为记室。
再来看对于武将的分封。李密对于前任瓦岗军首领翟让,他对于李密有知遇之恩,这次还是翟让主动让贤,将瓦岗军首领之位让给了李密。所以,李密自称魏公后,对于翟让也非常感激,授予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允许翟让可以自行设置长史以下的官属,减元帅府之半。
同时,李密又分封了瓦岗军的两位名将:单雄信、徐世勣。以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各领所部兵马。单雄信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猛将,擅长使用马槊,被誉为“飞将”,《旧唐书·单雄信传》记载“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后来,单雄信更是成为了评书演义中一个著名的绿林好汉。
至于徐世勣,后来更是成为了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为大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徐世勣归顺李唐之后,唐高祖李渊专门赐他国姓“李”,从此改名为“李世勣”。
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他又改名为“李勣”,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封英国公。只不过此时,他还叫徐世勣,是瓦岗军中的重要将领,还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少年英雄。
李密自称魏公,成为瓦岗军领袖,建立隋末瓦岗魏国政权,标志着他已经初步具备了改朝换代的雏形。很明显,李密的最终目的,是夺取天下。而且,经过李密的努力,瓦岗军的实力日益强大,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的第一起义军。尤其是李密建立魏国政权后,瓦岗军的力量更是进一步壮大:
于是赵、魏以南,江、淮以北,群盗莫不响应。……道路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资治通鉴》)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后,整个中原北方地区,真正地陷入了群雄逐鹿的局面。在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中,形成了三支最重要的起义军力量,它们分别是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起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而李密、翟让的瓦岗军,正是众多起义军中的佼佼者。
在自称魏公,建立割据政权之后,李密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既然李密早已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就必须要有大的行动。如果想要夺取天下,必须要有一个立足点。就像后来李渊占据长安,开创了大唐王朝,最终成就帝业。所以,李密也在寻找自己的落脚点。终于,李密将这个地方锁定在了——洛阳。
洛阳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地区的重心,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相继定都于洛阳。因此,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即位的当年,他就下旨营建东都洛阳。之所以要营建东都洛阳,隋炀帝主要看上了洛阳的地理位置。
因为,洛阳作为中原腹地,可以西控突厥、东安山东、北定辽东、南接淮扬,彰显大隋王朝傲视天下的独尊地位。按照《隋书》的说法是“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隋炀帝自己也曾经说过洛阳的重要性:
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等于是在东部地区建立了一个坚强的政治核心,它成为了大隋王朝管理东部地区的大本营,使得隋朝更加容易对东部发号施令,更加容易治理和管理东部。它是隋王朝统治东部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