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宁夏镇(1 / 6)
宁夏,古称朔方。
贺兰山环西北,黄河绕于东南,其地险固,为关中屏蔽,河陇之咽喉。
其地虽小,南北不过百余里,东西不过二百余里,却号为雄边,在于地利。
这里也一度被称作塞上江南,它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屯田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既有黄河西套的肥沃土壤,也有灌溉面积宽广的汉唐二渠,得以使此地拥有数万顷灌溉农田。
宁夏镇军民是光荣且勇敢的好汉。
在明初洪武三年,这里曾经设府置官,但仅维持两年,因鞑靼势大,太祖皇帝下诏弃地,徙民于陕西,使宁夏成为遍地空城的凋敝之处。
直至六年之后的洪武九年,朝廷做好准备,再度于宁夏移民设卫,派遣宗王建立藩国。
移民既有齐、楚、吴、越、秦、晋之人,也有达、藏、回诸土民。
有明以来二百年间,这里常驻军兵五六万人,防守山脉隘口众多的贺兰山,虽分兵多处难以支援,仍能凭借极佳的防御工事、充足的军需,维护腹内卫所的稳定,长久抵御来自蒙古的侵袭。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宁夏镇随着洪承畴的移驻,正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甘肃失守以来,洪承畴在宁夏手忙脚乱,白天应对曹耀的骚扰,夜晚因朝廷没来的惩处担惊受怕。
而整个宁夏的军队,也在甘肃及南面腹里的靖虏、固原诸卫相继失陷,平叛大军相继败北的环境下,泛滥起严重的恐慌情绪。
是以军户出逃、百姓迁徙。
面对这种情况,洪承畴的应对很糟糕。
西边被曹耀打,东边被周清抢,跟漠北三汗打了一仗,也谈不上有什么大斩获。
不是因为没能力没才华,而是他的注意力,早就不在平叛上了。
实际上他和杨嗣昌一样,都在外敌的威胁下,决定攘外必先安内。
只不过杨嗣昌对崇祯的献计,是从整个大明的角度上。
而洪承畴的攘外必先安内,则建立在宁夏镇的基础上。
尽管是掌天下权柄的三边总督,但是洪承畴再清楚不过,没有陕西的经济支持,就没有三边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