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战役(3 / 3)
“为皇帝而战,为大齐而战!”
~~~~~~
七月七日,沈阳安定门(注释2。
往年七夕佳节,辽东不设宵禁,沈阳更是狂欢达旦,武定皇帝喜欢与民同乐,民政和训导官也会在七夕前后,组织军中单身的战兵参与相亲之类的节目。
如今,武定皇帝已经不在,大齐王朝风雨飘摇,与民同乐变成了共赴国难,相亲什么的也暂且搁置,沈阳内外一副秣马厉兵景象。
沈阳周边屯堡驻守兵力分布如下:
沈阳城及其所辖堡、墩台、障塞,共计驻守守城战兵、辅兵113人。
其中,沈阳城内官兵72人,由近卫第四军军长31座边台瞭望值守战兵总计1885人;静远堡(于洪区马三家子静远堡),战兵643人;平虏堡(于洪区平罗),战兵47人;上榆林堡(于洪区解放乡上榆林),战兵499人。
周围敌台如众星捧月般簇拥沈阳城,敌台又叫敌楼、空心台,二至三层不等,第一层是高出墙体的实心台,在其上建造空心台一至两层,中间砌筑券顶,周围小券为走廊,四周设有箭窗,供战兵射箭、放铳炮,中间还有守卫官兵居住的小房间。
从铁岭至复州,南北五百多里的周边山顶边墙等高处,各处烽台得到紧急修葺,台中囤积有大量麦秆、柴草,辅兵昼夜守望,按照开原军平日训练,遇有敌情,白天放烟,晚上点火。
附近烽火台战兵看到烟火后,立即施放烟火,施放铳炮,如此接力般地一台传一台,很快便将敌情传递给沈阳大本营。
开原军律规定:看到一两名至百余名敌人,举放一烽一炮;5名敌人前来,举放两烽两炮;发现千余名敌人,举放三烽三炮;5名敌人以上,举放四烽四炮;万余名敌兵来犯,必须举放五烽五炮。
这个时代,除了塘马传递军情,烽火台对于快速侦知来犯敌人实力,迅速制定御敌方案,调兵遣将,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辽河边墙沿线的殷孙儿台、鲍家台、钮三官等台路台都派驻了战兵,这些路台高约35丈,周围4丈,每台有5名战兵把守,一旦敌人来袭,路过的行人便立即进入路台躲避。
······
沈阳周边堡垒防御几乎武装到了牙齿,连即便是注定要被放弃的清河、开原、抚顺等城,也摆出副死战到底的架势,城墙垛口上架设着一根根漆黑的木头,用以迷惑攻城敌人,城外的据马和壕沟也修筑的有模有样,只是城池里面的战兵早已撤去大半,只留下一座座徒有其表的空城。
注:
1、巴克什(满文:?????,穆麟德转写:baksi又译为榜式、把式、榜什,是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共有的称呼,来源于汉语的“博士”,后成为清朝学者的一种头衔。
2、沈阳城隶属于辽阳中卫,明洪武二十年置,属辽东都司。城内四座城门:南城门叫保安门,西城门叫永昌门,北城门叫安定门,东城门叫永宁门。